職業傾向測評簡介
十堰柏和心理工作室職業傾向測評主要從興趣的角度出發來探索職業指導的問題。他明確提出了職業興趣的人格觀,使人們對職業興趣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
作為職業興趣的測查工具,柏和職業測評力求為每種職業興趣找出相匹配的職業能力。
興趣測試和能力測試的結合在職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實際操作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柏和職業傾向測評還提出,興趣是描述人格的另一種方法,是職業選擇中一個更為普遍的概念。
人格被看作是興趣、價值、需求、技巧、信仰、態度和學習個性的綜合體。
就職業選擇而言,興趣是個體和職業匹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直至目前,職業傾向測評是最具影響力的職業發展理論和職業分類體系。
盲目擇業的弊端
高中生和大學畢業生在專業選擇上,更多的時候取決于家長的影響,家長希望孩子從事待遇高、穩定、輕松的工作無可厚非,但是也可能忽略了孩子的人格特質和職業興趣點。導致很多孩子在進入大學后無法完成專業學習、進入社會后無法融入職場、或者過早產生職業倦怠感。
職業規劃就是對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進行持續的系統的計劃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由職業定位、目標設定和通道設計三個要素構成。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針對個人職業選擇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進行分析和測定,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并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換句話說,職業生涯規劃要求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選擇最適合自己能力的事業。職業定位是決定職業生涯成敗的最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對一項職業或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最終退休。
職業生涯規劃起源
職業生涯規劃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國。有“職業指導之父”之稱的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針對大量年輕人失業的情況,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咨詢機構——波士頓地方就業局,首次提出了“職業咨詢”的概念。
從此,職業指導開始系統化。到五六十年代,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于是生涯規劃不再局限于職業指導的層面。
職業生涯規劃個體規劃
個體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它和個體所處的家庭、組織以及社會存在密切的關系。隨著個體價值觀、家庭環境、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職業期望都有或大或小的變化,因此它又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對于個體來說,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必將影響整個生命歷程。我們常常提到的成功與失敗,不過是所設定目標的實現與否,目標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個體的人生目標是多樣的:生活質量目標、職業發展目標、對外界影響力目標、人際環境等社會目標……
整個目標體系中的各因子之間相互交織影響,而職業發展目標在整個目標體系中居于中心位置,這個目標的實現與否,直接引起成就與挫折、愉快與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響著生命的質量。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狀況
通過對大四學生進行過求職準備情況的調查研究,以及對剛工作不久的畢業生進行過回訪調查。發現學生在求職準備方面呈現出幾個明顯傾向:
第一,在職業能力的自我評估上,許多大學生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傾向,呈現出明顯偏差;
第二,在職業信息的了解上,大學生們過于關注職業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卻忽略了職業要求與自身素質的匹配程度;
第三,在職業準備的投入上,大多數學生比較被動。
職業生涯規劃目的
第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
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人崗匹配,適合自己。每個工作都有長處和短處,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
分析、定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環節,它決定著個人職業生涯的方向,也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的成敗。求職之前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前先要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
第二個,通過規劃求得職業發展,制定出今后各個階段的發展計劃目標。
由咨詢師對切入點的所在的市場狀況、行業前景、職位要求、入行條件、培訓考證、工作業務、薪酬提升、行業英語等運作進行詳細的指導。
如:要上每個平臺,需要多長時間、補充哪些知識,增加哪些人脈等,而自己則沿著主干道去充電,幾年后成為業內的精英,從而使自己的薪水和職位得到升華。
職業生涯設計的具體方法
許多職業咨詢機構和心理學專家進行職業咨詢和職業規劃時常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有關5個“W”的思考的模式。從問自己是誰開始,然后順著問下去,共有5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應該對自己進行一次深刻地反思,有一個比較清醒地認識,優點和缺點,都應該一一列出來。
第二個問題“我想干什么?”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一個心理趨向的檢查。每個人在不同階段的興趣和目標并不完全一致,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的。但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而逐漸固定,并最終鎖定自己的終身理想。
第三個問題“我能干什么?”則是對自己能力與潛力的全面總結,一個人職業的定位最根本的還要歸結于他的能力,而他職業發展空間的大小則取決于自己的潛力。對于一個人潛力的了解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去認識,如對事的興趣、做事的韌力、臨事的判斷力以及知識結構是否全面、是否及時更新等。
第四個問題“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干什么?”這種環境支持在客觀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種狀態比如經濟發展、人事政策、企業制度、職業空間等;人為主觀方面包括同事關系、領導態度、親戚關系等,兩方面的因素應該綜合起來看。這種區別就是這里的環境支持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的。
明晰了前面四個問題,就會從各個問題中找到對實現有關職業目標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列出不利條件最少的、自己想做而且又能夠做的職業目標。
第五個問題有關“自己最終的職業目標是什么”自然就有了一個清楚明了的框架。
最后,將自我職業生涯計劃列出來,建立形成個人發展計劃書檔案,通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實現就業理想目標: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單位,預測自我在單位內的職務提升步驟,個人如何從低到高逐級而上。
根據個人需要和現實變化,不斷調整職業發展目標與計劃
職場上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對于自己碰到的問題和環境,需要及時調整。
發展規劃,一成不變的發展計劃有時形同虛設。
根據職業方向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職業和得以實現自我價值的單位,是每個大學生的良好愿望,也是實現自我的基礎,但這一步的邁出要相當慎重。
就人生第一個職業而言,它往往不僅是一份單純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會初步使你了解職業、認識社會,一定意義上它是你的職業啟蒙老師。
最后,提醒畢業生們,人生成功的秘密在于機會來臨時,你已經準備好了!機遇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千萬別在機遇面前說抱歉!
【適用方向】:高考后填報志愿、大學畢業后擇業、創業的擇業方向、企業用人方向
【測評目的】:深入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及擅長方向,規避職業軟肋。
【測評流程】:提前半天電話預約時間,按時來工作室進行測評。
【測評熱線】:0719-8697042,13797868077,13972501690
【地 址】:十堰市浙江路和昌國際城一期651單元10層9號。